安盛天平CEO朱亚明:敢于挑战自我,认真对待不必焦虑 | 上海高考倒计时
小编:记得当时报考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时,面试导师问我懂不懂微分、积分和统计,还有编程,我很诚实地告诉他我都没学过,但是可以迅速自学。对待高考:认真但不过分焦虑《国际金融报》:上海2022年高考在即,您作为上海高校毕业生,现在又是上海高校的一名教师,也是上海金融机构高管,能否和考生们说几句?高考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应该认真对待,但也不用过分焦虑。...
上海高考因疫情延期至7月7日起举行,我们请来了金融高管和经济学家来给5万多名上海学子聊聊高考这件“小事”,为他们加油打气!
提起金融高管谈高考话题,记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朱亚明女士。她17岁参加高考,而后到上海求学,获得英语、法语双学位及国际经济法硕士学位。毕业后留学加拿大,一边在银行工作,一边进修经济学,在那边一待就是10年。
机缘巧合法语考研培训班,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际,她再次回到上海,继续深耕她的外资银行职业生涯。2020年初,朱亚明从银行业转战保险业,加入我国最大外资财险公司、全球保险巨头安盛集团在华独资财险子公司——安盛天平,成为安盛天平首任女性CEO。
有着丰富的求学和人生经历的她,有哪些宝贵经验想和学子们分享?她在国内外求学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这些经历对她后续职业发展又有哪些积极影响?以下是《国际金融报》记者和朱亚明女士的对话实录:
17岁参加高考
《国际金融报》:您是什么时候参加的高考,最后选择了哪所学校和专业,这对之后的职业发展尤其是在金融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朱亚明:我是1983年在浙江宁波参加的高考, 那一年我正好17岁。当时报考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法国语言和文学专业。我非常喜欢法国文学,中学时读了不少中文译本的法国文学作品,非常希望能够阅读原著,因此报考了上外的法语系。在那个时代,因为小语种毕业以后比较难分配工作,上外就非常人性化地设置了英法双语学习架构,所以我的本科一共读了五年,本科毕业获得了法国文学学士学位。
之后我又在上外继续攻读国际经济法研究生。说来很有意思,读法律也是我从小就向往的,我一直很崇拜和羡慕那些在法庭上有理有据、引经据典、侃侃而谈的女律师。在我读上外法语系三年级的时候,系里面开设了国际经济法研究生专业,于是我本科毕业后非常幸运地成为了那届国际经济法三个研究生之一。
这些经历在我今后的人生当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习法语和英语的经历帮助我克服了国外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能够更快融入当地的学习和生活。而学习法律,一方面是追寻自己热爱的事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我的思维能力,帮助我形成严谨的思维逻辑和对法律的敬畏。
学校学习的内容和真正踏入社会的具体工作不一定完全一致,有时候甚至没有很大的相关性,重要的是通过学校系统的学习,掌握不断学习、有效学习、选择学习的能力,这对以后的人生和职业生涯非常重要。
国外十年:非常有价值的经历
《国际金融报》:在上海读完大学后您又选择了出国留学,并在那里待了十年之久,能否和我们谈谈这段经历和故事?
朱亚明:中国对外开放带来了国外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技术,年轻一代走出去学习、实现自我价值的意愿十分强烈。虽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出国留学非常不容易,很多优秀青年仍心向往之。我也是其中之一。
拿到国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我以学生身份出国到了加拿大,但学费高昂,我需要工作赚钱来支付;一番曲折之后,我找到了一份在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做簿记(bookkeeper)的工作,开始了白天工作晚上读书的生活。当时,加拿大学校里大部分学生都是边打工边学习。
机缘巧合,后来我通过层层选拔进入了当地一家银行,银行鼓励员工学习和自己业务相关的专业,如果考核成功,可以报销学费,于是我报考了跟工作更相关的经济专业,所以我最终在加拿大读的研究生专业是经济法语考研培训班,而不是我当初申请被录取的法律。记得当时报考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时,面试导师问我懂不懂微分、积分和统计,还有编程,我很诚实地告诉他我都没学过,但是可以迅速自学。老师便给了我厚厚的一摞书,允许我花半年的时间预读来证明给他看;结果半年后,我就被正式录取成为经济学的研究生。
国外和国内的学习要求有很大的差别。国内学习是全日制的,只要做好学生就行;而国外的学习基本没有具体的时限要求,所有的学生,不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都是同样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区别在于有人可能每年修好几门学科,用两年就读完研究生,有人可能每年修的学科少一点,需要用更长的时间修完学分拿到文凭。
回想起来,国外的十年是一段非常有价值的经历,是不断探索、克服困难、寻找机会、成就自我的过程。初出校门,社会经验几乎为零,第一次坐飞机飘洋过海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经历不同的文化、语言、生活习惯乃至价值观的碰撞,没钱、没关系、没根基、没经验,一切都得靠自己。在国外,我完成了找工作、读书、结婚、生孩子的整个过程。在异国他乡的每一天都非常不容易,除了努力还是努力,不断战胜各种困难,扫除各种障碍,寻找各种可能的帮助和机会。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年轻真好,无所顾忌,一身是胆。几年的国外历练也造就了我不怕困难、不畏艰苦、敢于挑战、独立自主、乐观向上的心态。
回国发展:人生重大决定和转折
《国际金融报》:又是什么契机让您最终选择了回国发展?
朱亚明:在国外十年后毅然回国,是我人生中非常重大的决定和转折。
事实上,在加拿大拿到经济学硕士后,我又参加了一些跟银行工作相关的各种培训,包括财富管理、信贷等,职业生涯也在平稳上行。因为通晓三国语言,加上经济学的教育背景和十年的银行经验,我被联合国农发基金会选为中国扶贫项目的负责人,并因为这个项目决定回到中国。在该项目接近尾声时,正值中国加入WTO,金融业实行对外开放的契机,我在那个时候帮助花旗银行设立了中国第一家外资个人银行。过去二十年,我亲历并参与了中国金融行业蓬勃发展、波澜壮阔的浪潮,这也是我自己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
随着年龄增长法语考研培训班,同时也是职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强烈的心愿,我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年轻的学生们,于是我决定再去读一个博士,重新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又开始了全职工作坚持读博的模式,最终拿到了巴黎商学院的管理学博士。
所有的学习,不管是科班学习、自学,还是在社会上向他人学习,都是有用的。学无止境,一定要坚持并养成习惯。如果有大学生活这样可以大段时间全身心地学习,是非常奢侈的事情,一定要好好珍惜。读万卷书之余,行万里路,一定要给自己机会,走出象牙塔,看看外面的世界,领略外面的风景。
对待高考:认真但不过分焦虑
《国际金融报》:对当年的高考,是否有什么遗憾?
朱亚明:在填志愿选学校和专业时,其实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精神。但当时基本上是由学校老师和家长来决定,好在她们非常民主,充分尊重我的想法,也听取了我的意见。如果能够重新来一次的话,即便最后的选择可能还是一样,我也希望能由自己来主导,老师和家长的意见作为参考。
《国际金融报》:如果有时光机,想对17岁参加高考的自己说些什么?
朱亚明:想对当年的自己说,你还是很不错的,一路以来都挺努力;盛夏炎热,在高考的三天里,骑车往返于考场和家之间感觉也很棒。我印象比较深也比较骄傲的是,自己并没有因为高考第一天某一科没发挥好而影响后面的考试,及时调整了心态,静下心来乐观面对。
《国际金融报》:上海2022年高考在即,您作为上海高校毕业生,现在又是上海高校的一名教师,也是上海金融机构高管,能否和考生们说几句?
朱亚明:人生的路很长,有很多可能、变化和挑战,也有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持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书本上学,从他人身上学,从失败中学。
高考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应该认真对待,但也不用过分焦虑。种瓜得瓜,付不付出努力法语考研培训班,认不认真对待,都会有相应的结果。只要你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就可以坦然接受哪怕是最坏的结果。填报志愿时选学校和专业很重要,一定要慎重对待。
趁年轻,多尝试,敢于挑战自我,挑战未知,不怕失败,勇于承担自己行动所带来的后果,胜不骄,败不馁。加油!
当前网址:/3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