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天津考研培训班 > 京剧遗产“遭遇”创意时代

京剧遗产“遭遇”创意时代

天津考研培训班 gong2022 0浏览




小编:2010年,对京剧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11月16日,中国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传统艺术到世界遗产,京剧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如何让京剧文化在创意时代传承并延续,是我们今天必须思考的问题。从传统艺术到世界遗产,2010年,京剧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申遗成功使京剧迎来新的历史,从此京剧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项文化遗产,一种文化使命和文化责任。...

2009年10月,尚长荣(右)、言兴朋在美国演出京剧《二进宫》。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天清晨不到6点,闹钟都会准时叫醒12岁的刘力铭,她每天都会早早地来到练功房,开始一天的紧张训练。对于表演京剧的演员们来说,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都要经过千锤百炼。

2010年,对京剧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11月16日,中国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1月20日,历时50天、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落幕。从传统艺术到世界遗产,京剧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如何让京剧文化在创意时代传承并延续,是我们今天必须思考的问题。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京剧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项文化遗产

1月19日傍晚,梅兰芳大剧院演员化妆室,71岁的尚长荣已经上装,正仔细抚平衣服的褶痕,挂好髯口。化妆室的大门不时被推开,粗粝的寒风裹挟尖锐的吊嗓倏忽而至。尚长荣轻声吟诵:“明月之夜兮,短松之岗。悲歌慷慨兮,悼我郭郎!天丧奉孝兮,摧我栋梁。”

灯光黯淡,华幕开启,尚长荣一出场就赢得了满堂彩。

这个冬天异常寒冷,可京剧舞台却鼓乐喧阗、笙簧大作。2010年12月2日至2011年1月20日,全国京剧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如火如荼,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45台京剧剧目在北京集中展演84场,堪称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全国性京剧艺术盛会。12月23日、25日,京、津、沪三地58位京剧名家和新秀云集沪上,在上海大剧院举行两场“京津沪京剧流派对口交流演唱会”。

尚长荣已经记不得,这究竟是《曹操与杨修》的第几百场演出。自20世纪80年代末问世,这部京剧已成为新编历史剧难以绕过的高度。此次“展演”,文化部特指定它作为整个活动的压轴大戏。京剧出新剧目难、好剧目难,人戏完美合一的优秀新编剧目更难。而20多年来,正是《贞观盛世》、《曹操与杨修》、《廉吏于成龙》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使尚长荣幸运地从一名架子、铜锤“双抱”的优秀花脸,成为一位视野开阔的京剧大师。

京剧研究生班

“京剧表达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戏剧美学理想和价值观念,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徽班进京220周年,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研究生班,堪称众望所归。”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说。从传统艺术到世界遗产,2010年,京剧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遗产热”引发了人们对京剧的生存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深切关注。如何平衡保护与传承、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解决京剧发展的花雅之争、文野冲突?如何看待京剧艺术的借鉴与创新变易、多元形态与审美特征的统一?如何看待戏曲文学体制的发展趋势、传统剧目的神变与形变、新编历史剧的审美内涵?

在中国戏曲浩如繁星的剧种中,京剧历史并不悠久,但影响最大、普及最远。“京剧崛起,标志着某个戏曲剧种也可以选择某几种崭露头角、走在前列的声腔剧种,经融化提炼锻造成自成一家的新兴剧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乾浩撰文提出。他认为,京剧堪称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最深刻、最有魅力的具象化显示,200年来,京剧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表演艺术。申遗成功使京剧迎来新的历史,从此京剧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项文化遗产,一种文化使命和文化责任。“抚今思昔,为了对京剧实施有效的保护,很需要从历史生态的角度作出分期,研究其基本特征,弘扬其艺术价值。”吴乾浩认为。

20年来,为振兴京剧艺术,各级政府和各艺术团体做了许多切实有益的工作,如历经17年完成的京剧“音配像”工程为京剧保留下了300多出重要的剧目;中国戏曲学院的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和京剧流派班,实行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为培养跨世纪的京剧优秀表演艺术人才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略,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京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在近年里确实得到了政府特殊的关注。”王文章说,“5年来,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演出13931场,17个省级重点京剧院团演出11381场,这些演出推动了京剧艺术的进步。”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有一句经典念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对京剧的理解也恰在于此。不走进翠茵碧野,如何能读懂春之神韵?不穿越文化的樊篱,也不会有对中国京剧的惊艳。

“一抬脚跨过几重山,一挥手引来百万兵”

不仅要保护京剧遗产的历史价值,更需要在继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现在的京剧的确新了很多,也变了很多,但是,有多少东西沉淀为京剧的遗产和传统,融入京剧本身,成为京剧的一部分呢?我们正在做的是这方面的努力。”在一次会上,文艺评论家解玺璋感慨。

“现在京剧的观众少,尤其是青年观众少,并不是因为京剧艺术不好,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好戏。”著名戏曲理论家、戏曲史学家郭汉城认为。

如果说京剧申遗成功对京剧来说是个福音,那么最重要的是,申遗使我们获得了对京剧变革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的机会。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季国平说,京剧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不是存入博物馆,更不等于进了保险箱,从此就可以束之高阁,万事大吉。今天的时代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意时代,对文化遗产更需要在创新中传承和保护。

“我们也应当看到事物的另一面。所谓遗产,标明它是过去时,不是当代的时尚。”戏曲理论家王蕴明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标准一是肯定它的历史价值,二是现实的生存艰难,需要格外加以保护。这一则说明我们对外介绍京剧的状况不够全面,对历史的辉煌展示得比较充分,而对现代的发展所见甚少,同时也说明京剧的发展滞后于当代社会的审美取向,表现当代生活和审美理想的艺术成就与传统存在明显落差。

“如果没有《贞观盛世》、《曹操与杨修》、《廉吏于成龙》三部新编剧,就没有尚长荣今天的成功。名角需要好戏来衬,也需要好戏来锤炼。今天,我们不乏好演员,可是却缺乏使好演员成为一代宗师的优良机制,我们的京剧演员能够成‘流’称‘派’的屈指可数,人才的欠缺是京剧发展的最大障碍。”王蕴明说。不要说20世纪30和50年代,梅、程、尚、荀,马、谭、裘、张、赵等的黄金时代,就说20年前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时的景观,其时袁世海、张君秋等老一代艺术家尚能登台一展雄风,谭元寿、梅葆玖等正当年,孙毓敏、刘长瑜等风华正茂,于魁智、迟小秋等青春靓丽,还有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戏校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四代同台,更有美国及我国港台地区等艺术家的助兴,真可谓洋洋大观,历史盛会。今天,当年的老一代已大都驾鹤西去,中一代大都息影舞台,青一代部分已逾花甲,部分在勉力支撑舞台,而更年轻的一代佼佼者有一些,但见其木未见其林。所以,京剧艺术人才队伍的后继现状并不乐观。

京剧研究生班

就京剧艺术的本体而言,当前更欠缺的是创新。“有的同志抱怨现在的青年演员能演的戏少,演出剧目少,不像老一辈艺术家能演上百出、几百出。这对今天的青年演员来说是不客观的,一是时代和社会环境不同了,若干老剧目今天已经没有市场了。二是当年老一辈艺术家演那么多剧目,其中许多是为了谋生,从京剧本体的层面上,许多剧目在艺术上是没有什么特色的,所以也就流传不下来,亦步亦趋,只能慢慢萎缩。”王蕴明说。京剧成为遗产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不是应不应该创新,而是如何创新。“流派是创新的产儿,没有创新就没有流派。”

王蕴明认为,京剧应当呈现三种美学形态:古典型即对优秀传统剧目的规范传承;过渡型既遵循传统的范式,又以当代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加以适度的改革与创新;现代型即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由现代文化生态环境中吸取养料,孕育新一代的艺术肌体。在此过渡期,必须继承与创新并举,必须两条腿走路。继承是前提、是根基,创新是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未来。

“觥樽尽显生活秀,弦歌舒展岁月稠”

要找准京剧传承和发展的平衡点

“我有心向宋廷实情密告,忽想起科场受辱半生蹉跎。我成了褴衫文乞叹沦落,大中原难立身苦苦颠簸……”这是新编历史剧《北风紧》一段扣人心弦的唱词,季国平不仅对文字击节称赞,更对演员的表演张力予以肯定:“这一大段唱,演员不是戳在那里死唱,而是边唱边舞,把施宜生紧迫、急切、矛盾、熬煎、思索如何报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紧紧抓住了观众。”更值得思考的是,“福建省京剧团不是所谓名团,该剧又多是二十来岁的年轻演员担纲主演,但经过他们的努力,排出了一台大戏、好戏,他们的方法值得我们探究。”

“安于浅近。”明代徐渭在《南词叙录》中对高则诚的《琵琶记》高度评价。徽班在北京扎根成长,不仅在于他们有着丰富优美的声腔曲调,还在于徽班的千余种保留剧目皆通俗易懂,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这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不无启发。此次“展演”中的重头戏——京剧《北风紧》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深与浅、轻与重、死与生、背弃与忠贞之间的辩证关系。“《北风紧》最难能可贵的是写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命运,‘一颗心两处系南北牵,牵扯得血淋淋我苦对谁言?’施宜生只有一种选择,但是对于他来说无论哪种选择都将‘胸内塞满了疚和惭’。”季国平说,“每一部成功的剧目背后都有许多鲜活的故事,京剧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是要找到它的平衡点,这个‘点’很重要。”

“戏,首先是写给老百姓看的。”王文章说。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下,在各种传媒的影响下,今天观众的眼光十分挑剔,新剧目创作要真正吸引广大观众的审美眼光京剧研究生班,就必然地要在艺术体现上有独到之处,形成自己的艺术品牌。比如京剧《贞观盛世》在创作过程中,关注的是在立足于“明君贤臣,直谏纳谏京剧研究生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励精图治,共铸盛世”的主题思想和丰满人物形象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演出的观赏性,在视觉和听觉上给观众以满足。

京剧的传承与创新包括三个部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特别是后者,是京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京剧的艺术程式主要是在表现题材中形成的京剧研究生班,如髯口、甩发、水袖、翎子、磋步、扎靠、开打等,如何突破传统程式使之运用于现代题材?这是京剧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新程式是在传统程式的功底加上新生活的感悟基础上才能产生,如《骆驼祥子》中的“洋车舞”、《江姐》中的“绣红旗”、《华子良》中的“箩筐舞”等。

其实,戏曲的发展是一个从“乱弹”到“谐和”的过程。从徽班进京到京剧独步剧坛,京剧的繁衍经历了传承、整合、创新,为了丰富音乐结构的色调,它不仅吸纳了“点绛唇”、“泣颜回”、“急三枪”之类的曲牌,还吸纳了其他腔调演唱中的一些曲目,如“吹腔”的《奇双会》、《打樱桃》,批子的《清风亭·赶子》,“高拔”的《徐策跑城》,广采杂博,无所不包。

“觥樽尽显生活秀,弦歌舒展岁月稠。”这是此次展演剧目《生活秀》中的一句唱词。改编自女作家池莉的《生活秀》,是近年来少有的现代京剧的典范之作,它对于传统京剧板腔显示与现代作曲技巧的结合就很到位,大量的京歌、交响乐的运用展现了时代风情。许多历史戏其实在诞生之初表现的恰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百般酝酿,三易其稿,剧本上演时,一些剧中人物尚且健在,并观看过演出。但是,不能否认,即使在目下热演的剧目中,也有不少公式化作品。实践证明,那种迫使全国京剧院团在短时间内拿出水平足以集中会演的现代戏,虽然时间长、花销大、气势宏伟,但实际上对大多数剧团来讲是“赶鸭子上架”、拔苗助长,教训值得总结。

京剧是一种高度写意的艺术,一桌二椅一世界。但是我们不时看到,目前京剧舞台上有一种很不健康的风气,忽视传统表达语言,代之以感官刺激,一些京剧新编剧目“去京剧化”、话剧化、摇滚化,一些剧目完全是粗暴地改造传统,不仅加进声、光、电等现代元素,下起了雨、飘起了雪,甚至牛、马、羊、骆驼都牵到了舞台上,让人哭笑不得。

我们不能忽视市场化环境下普通观众求新求变的趣味,但是从文化发展和遗产保护的长远眼光看,政府、文化人包括戏剧理论家们,应当超越一时一地的考虑,超越普通欣赏者的立场,以更开阔的视野,呼吁并推动京剧传统的完整继承。“在京剧申遗成功这个大背景下,京剧的改革、创新、振兴和发展,都不应以丧失京剧所以为京剧的本质规定性为代价。”王文章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关键词:京剧 | 京剧演出 |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