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还是就业 老百姓饭碗牢不牢?中国“稳就业”大计的答案,就藏在中小企业上
小编:可见,为了避开“最难就业季”而考研的人并不少。小巴也发现了,当前“稳就业”已成为国家头等大事,比如提出“六稳”,其中”稳就业“居于首位。政府要“稳就业”,归根结底还是要激发经济活力。从企业方面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是“稳就业”的主体,而当前它们最实际的困难还是在于营商环境,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存。...
就业稳,则民心固;民心固,则消费强;消费强,则活力足。
文 / 巴九灵
2020年研究生考试刚结束没多久,今年的报考人数简直爆棚,达到341万人,可谓是“最难考研年”。
小巴发现,过去十几年,考研人数基本上是缓缓上涨,而近三年则可以用“涨势凶猛”来形容,从2018年的238万窜到了2020年的341万,两年时间猛涨103万。
研究生录取人数没有大涨,报考人数却猛涨,这是为何?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过一项调查,其中71.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考研或多或少都有“逃避”倾向。可见,为了避开“最难就业季”而考研的人并不少。
就业究竟有多难?我们来看看新增就业数据。
2019年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79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6.3%。形势喜人,但这并不是一个很难的目标。
再来看看失业率,2019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与2018年相比,明显是增加的。
仅从以上数据看,就业形势并不那么严峻。不过,小巴联想到宏观经济与就业形势的关系时,仍有担忧。2013年,分析经济形势时指出,我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会拉动130万甚至150万人就业。
如今的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岂不是反着来?GDP增速每减少1个百分点,将造成100多万岗位的丢失?
小巴也发现了,当前“稳就业”已成为国家头等大事,比如提出“六稳”,其中”稳就业“居于首位。2019年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
2019年12月24日,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提出了26条“稳就业”重点举措,比如其中提到稳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要落实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释放的资金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等。
那么, 国家喊话“稳就业”,考研人数猛涨这些现象的背后,当前就业形势究竟如何?又该如何“稳就业”?来看看大头的分析。
考研大军猛涨的很大原因是就业压力太大,很多学生把继续读书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方式。这几年高校负责学生就业的部门和老师都感到压力非常大。
而高校的这种情况,部分反映了全国就业市场的情况。
要稳定就业,重点不在于盯着就业本身,而在于能不能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当企业的经济活力不足,能吸纳的就业人口会非常有限,最先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新增就业,再逐步延伸到企业现有员工的裁员与否。
其中,民企又是就业人口的最大吸收器。要实现中央提出来的“稳就业”目标,重点在能否激发民业的经济活力。
但当前民企缺乏信心,面对政策的不确定性缺乏安全感。这导致大量民企由进攻型转向防守型,造成整体民间经济活力不够。
政府要“稳就业”,归根结底还是要激发经济活力。否则就会造成政府强制企业“维持就业”,最终可能会出现大量虚报数据,来降低官方的“失业率”数字。
比如,在“稳就业”措施中,有“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生活费补贴”这一条。但如果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培训补贴最终将成为一些培训机构骗取国家财政补贴的政策红利,很难达到真正目的。
如何激发民间经济活力,进而“稳就业”,我个人认为政府层面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 重新强调“以市场经济为中心”,减少行政指挥,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几年行政力量对经济发展作用较大,造成整个市场在等“指令”后再行动,实则是对市场效率的极大损耗。
② 保证民企和国企的公平竞争关系。近几年大量资源向国企靠拢,而国企由于在产权上的模糊性,又很难让这些资源得到良好的配置,使得整体经济效率偏低。
③ 消除企业家的不安全感,尤其是要避免以今天新政策去裁定多年前的经济行为,要保护私有产权,保障企业家的人身安全。一个国家的经济曲线,终究由人心欲望曲线决定。
④ 进行实质性降税。尽管这些年政府一再强调降税,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不够明显,企业税负还是偏重,利润过于单薄,很难扩大再生产。
尽管这几年中国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很多是存量的再分配,而体现增量变化的民间经济活力并没有得到有效释放,管控思维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稳就业”就变得不那么实际了。
从大方向来说,“稳就业”是整个社会稳定最基础的要素。
从我的切身感受来说,并不认为当前中国的就业有多难,所谓的就业难其实是一种相对的难。
中国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发展,过去赚钱的机会很多考研还是就业,甚至还有躺赚的机会。如今赚钱更难了考研还是就业,但实际上岗位需求并没有大幅减少。比如服务业始终缺人,制造业也缺人,只不过缺的是技术性人才。
因为现实的工作与大家心中的期许有一定差距,造成不少人宁愿待业和观望,也不愿委屈自己去工作。但我相信2020年,会有更多人调整心态,直面现实。
而且,我认为未来3-5年,就业形势会发生一些调整。
之前很多人抱怨996,抱怨归抱怨,但当下的知识付费还是很火热考研还是就业,我们都知道要通过学习去提升自己。这既有助于个人的跃迁,也有助于填补社会高端岗位的缺口。
同时,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也很重视,2019年,国家教育部提出高职(大专)院校扩招100万的政策,中等职业学校将设国家奖学金,许多大学开设了技能教育、职业教育相关课程,包括社会上也开办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
如此种种都有助于提升劳动者素质,我相信在未来3-5年,中国会慢慢完成劳动力结构的转型升级。
此外,新就业形态这方面也很值得关注。虽然互联网和自动化消灭了一些岗位,但科技发展和新的消费需求也催生了许多新岗位。
1月3日,人社部拟发布包括网约配送员、供应链管理员、无人机装调工等16个新职业。新岗位的诞生将填补旧岗位被取代后产生的空缺,从而更好地保障就业。
虽然今年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41万,但最终可能只有七八成学生考试。近年来,考研弃考率一般在20%-30%之间,因为有的学生将考研作为就业避风港,并没有想清楚是否真的想考研,甚至在录取阶段都存在“录而不读”的现象。
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是考研主力军。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考研率超过60%,甚至高达70%、80%,而这些院校的办学定位本应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实际上,不少院校追求考研成功率,将考研演变为应试考研,围绕考研组织教学,非考研科目课程教学边缘化,以此来提高就业率(考上研究生人数也作为就业人数)。
这导致这些院校学生的本科教育并不完整,考研就变为绝大多数学生的选择。但即使能考上,他们的学术素养也令人担忧;若考不上研究生,则会遇到就业难的问题。最后,考研热和就业难在这些院校最为突出。
因此,当前的考研热有诸多不理性成分,考研热是大学生就业难,地方本科院校以考研为导向办学,社会存在的“学历情结”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认为,考研方面,有必要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研究生申请—审核录取制度,以破除“应试考研”。
就业方面,需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考研还是就业,推进我国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不再“唯学历”评价人才而要重视人才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形成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良性互动。
中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整体上保持稳定,不算“太坏”,但也不能说“很好”,还面临着较大压力。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结构呈现恶化现象,经济下行趋势导致就业市场压力扩大,以及国际贸易形势带来的不利影响,都会降低劳动力需求。
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问题也比较突出,工业自动化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很明显,这导致了工业领域的就业形势严峻。
同时,第三产业就业在增长,就业向服务业主导转型。这意味着社会资源和劳动力供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结构错位问题。
从企业方面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是“稳就业”的主体,而当前它们最实际的困难还是在于营商环境,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存。
近年来,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减税降费、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优化等政策的实施,让它们享受到红利。据统计,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返还失业保险275亿元,累计减收社保费2725亿元,预计全年释放政策红利超过3800亿元。
在目前的政策基础上,还是要继续改善小微企业营商环境,加快金融供给侧改革,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政策的“活水”能切实流入到小微企业之中。
此外,还要加大服务业的开放度,产生更多的就业需求,并加强劳动力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解决劳动力错位所产生的就业难问题。
本篇作者 | 李梦清 | 当值编辑 | 李梦清
当前网址:/4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