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考公还是就业?1076万毕业生在寻找最优解
小编:就业压力下带来的是考研、考公、考编热潮。不过,在考研(博)、考公(编)之外,也有数量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选择了进入就业市场。4%的2022届高校毕业生选择了单位就业。面对国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与个人发展的期望,1076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在焦虑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最优解”。北京大学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选择国内深造的本科毕业生比例从2019年的43....
记者 | 周姝祺 实习记者 王月竹
看到考研初试成绩和排名的那一刻,汤木知道自己肯定“凉”了——在这个录取人数为个位数的选拔性考试中,他的成绩排到了接近50名,这意味着他连复试都没资格进入。
从开始备考到最终成绩公布,汤木度过了整整一年几乎没有社交的“苦行僧式”的生活。但现在,一年的努力付诸东流,未来的道路尚在迷雾之中。汤木意识到,在决定考研之后,自己又一次处在了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
和汤木一样面临关键抉择的还有1076万高校毕业生。与以往相比,受毕业生规模增加、经济发展压力增大、疫情持续、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更为复杂严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3月,全国16至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6%。对比同期数据,青年失业率达到近5年同期最高值。
就业压力下带来的是考研、考公、考编热潮。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以及报名国考过审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分别达到457万人和212.3万人。
不过,在考研(博)、考公(编)之外,也有数量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选择了进入就业市场。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发现,约50.4%的2022届高校毕业生选择了单位就业。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在应届生期望就业的行业中排名第一,占比达24.1%。
面对国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与个人发展的期望,1076万应届高校毕业生在焦虑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最优解”。
宇宙的尽头是公务员
大三上学期快结束时,在经过和父母长达一年的“拉锯战”后就业还是考研,汤木最终选择妥协,放弃出国留学的想法,专心准备考研。
汤木本科就读于北京一所985高校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从大二开始,他就定下了出国深造的目标,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家人越发反对他的决定。无奈之下,汤木将视线转移至国内院校,决定通过考研继续深造。
近年来,受疫情、国际局势等因素影响,不少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出国深造比例降至一成甚至一成以下,选择国内深造人数持续增长。北京大学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选择国内深造的本科毕业生比例从2019年的43.51%上涨至2021年的52.26%;清华大学2021届本科毕业生国内深造率上升至63.7%。
在汤木看来,学历贬值愈演愈烈,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眼界和选择是不一样的,起点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选择考研目标时,他直接瞄准了北京大学的社会学专业。
备考从大三上学期的寒假开始,持续了将近一年时间。在这一年里,汤木基本上不再出门,生活只围绕着读书、背书、做题展开,每天学习时间都能达到11至13小时。
然而,备考后期发生的一系列意外,让汤木的焦虑感在无形中日益加重。10月13日晚上,汤木在骑车时摔伤了肘关节,并且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后,他明显感觉到自己做题的错误率显著上升, “那段时间每天晚上都睡不着,一直翻来覆去到凌晨两三点。”
焦虑之下,汤木未能获得理想成绩,他陷入到新的失望和自我怀疑之中。但是,初试成绩公布时已经是二月底,迫近的毕业季不允许他消沉太久,眼下更急切地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接下来怎样的选择才是正确的?
在父母的劝说下,汤木最终决定备考公务员。目前,他已经通过了成都市基层选调生的笔试,正在为即将到来的面试做准备。虽然公务员在父母眼中是稳定、离家近的好工作,但在汤木看来,它只是一个“退路”,只是现在“退路”成为了唯一可选的选项。
在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求稳”心态更加普遍,公务员、事业单位因其稳定性越来越受毕业生青睐。清华大学发布的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其中15.8%进入党政机关、30.3%进入事业单位,而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就业比例均下降。
除了考公、考编之外,国有企业就业也正在成为热门选项。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44.4%的2022届毕业生期望就业的单位性质为国有企业。
徐雨晴也是“考研大军”中考试失利的一员,初试成绩公布后,她就匆匆投入到春季招聘求职市场之中。她就读于中国海洋大学新闻学专业,春招前只有一段在电视台的实习经历。
春招刚开启时,徐雨晴主要投递的是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岗位,但随着一份份简历石沉大海,她逐渐意识到产品岗实在太“卷”,没有几段大厂实习经历很难拿到offer。求职焦虑下,徐雨晴一边刷着小红书里“应届生零offer”的内容寻求安慰就业还是考研,一边反思自己的求职方向是否正确。
纠结了十多天后,徐雨晴调整了投递策略,将选择范围扩大到媒体运营、产品运营、活动策划、品牌营销等岗位,投递的企业包括国企、私企和外企。她想要尽快拿到一份offer,给自己安全感和信心。
从三月到四月,徐雨晴将所有的碎片时间都用来投简历。春招过程中,她总共投递了接近100份简历,只收到了约10家公司的面试回复,最终在两份offe中,她决定进入国企做活动策划。
在徐雨晴看来,国企的这份工作虽然薪资并不是很高,但是工作内容比较轻松、有趣,并且可以朝九晚五、周末双休,在目前的形势下,已经是自己的“最优解”。
对于未来,徐雨晴打算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去学习、探索,她希望在这份工作的合同期结束之前考上公务员,或者是回到离家更近的城市工作。
大厂工牌还“网红”吗?
虽然互联网行业已被称为进入“寒冬”,利润下滑、营收缩水、融资收紧、人员优化的消息不断传出,但对于选择就业的毕业生群体而言,这仍然是最具吸引力的行业。
脉脉人才智库数据显示,2021年IT互联网行业薪酬平均值达2.5万元/月,是新经济领域平均薪酬最高行业。《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就业还是考研,今年一季度求职申请的高校毕业生数量最多的行业是互联网/电子商务,占比达7.3%。同时,从招聘需求最多的行业来看,互联网/电子商务排名第一。
张仪在投递简历时瞄准了互联网大厂的产品岗。她本科就读于一所211高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在QS排名前50的学校攻读同一专业。在读研究生之前,她就已经在京东以产品经理的身份工作了一年,今年她的求职目标仍然是国内头部互联网公司。
在她看来,互联网公司即使暂时进入低迷阶段,未来的发展前景仍然可观。此外,在身边的同学之中,拿到大厂工牌也依旧是最热门的选项。
秋招开始时,张仪认为自己一年的大厂产品经理工作经验可以“秒杀”很多竞争者,但随着求职进行,她逐渐意识到自己最初的自信可能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她投递的互联网大厂包括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美团等,其中阿里、字节的一些职位均没有过简历关,美团在“一面”之后被拒就业还是考研,腾讯的职位在电话业务面试后就没有了回音。
与2020年本科毕业后的求职过程相比,张仪明显感觉到今年找工作变难了。以前面试时,面试官问的问题都比较基础,只要自己的逻辑、表达没有太大的问题,能和面试官聊下去,最后的结果往往就不错;但今年,面试官问的问题都非常细致、刁钻,让她感觉“应届生似乎应该什么都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秋招结束后,张仪仅得到了一份来自老东家的offer。与此同时,大厂裁员的阴影依然笼罩,张仪和所有互联网人一样忧心忡忡。听闻即将入职京东的应届生朋友被毁约的消息后,她决定投身到春招“大军”中去,试图获得其他大厂的录用通知。不过,截至目前,张仪在春招中颗粒无收。
除了产品岗以外,在互联网公司中,技术研发也是毋庸置疑的核心岗位。互联网行业整体“缩编”的环境下,对高技术岗位的人才需求并没有减少。《2022年一季度互联网人流动与留存调查报告》指出,技术/测试/运维类岗位人才需求较为密集,企业对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为代表的高技术岗位的需求同比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技术人才无疑是招聘市场上的“香饽饽”。
刘治江是西安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对他来说,秋招的过程相对比较轻松,几乎没有怎么准备就斩获了三家大厂offer。
由于专业的特点,进入大学以后,刘治江几乎没有考虑过深造。一些有经验的学长告诉他,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就业前景就不错。同时,从细分领域来看,市场对于后端开发的需求量相对较大。CSDN 发布的《2020中国开发者调查报告》显示,30岁以下的开发者中,从事后端开发的比例最高。
大二下学期开始,刘治江通过网络资源自学了c++。大三学期,刘治江去了西安腾讯云进行后台开发实习。优秀的实习经历与扎实的专业技能让他在秋招求职中受到大厂青睐。
秋招正式批开始前,字节跳动主动“捞起”他的简历,8月就提前给出了offer,并且开出约40万元的年薪总包。有了这颗“定心丸”,刘治江在秋招中只投递了约10家大厂,最终拿到百度和B站的offer,两家公司给出的薪酬总包均超过3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人工智能等行业机会浮现,新经济领域正在成为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新赛道。脉脉人才智库数据显示,在2021年新增职位量最多的新经济行业中,新能源汽车行业排名第二,新增职业量同比增长365%。
陈泓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通信类专业,今年本科毕业。考研失败后,他参加了春季招聘,顺利拿到五六份offer,最终决定入职蔚来汽车。
在他看来,新能源汽车行业处于风口,发展前景广阔,产业链相关项目成为资本争相追逐的风口,“跟着资本走肯定是没错的。”对他来说,加入造车新势力无疑是站在风口之巅的最佳选择。
最大规模毕业潮即将到来,1076万毕业生都在各自的赛道上寻求职业发展“最优解”。如徐雨晴所言,“我觉得只有在手上有资源的时候,你才可以选择。如果手上没有资源,就只能尽力抓住能拥有的东西。时代在不停变化,我能做到的就是尽可能把我手上的牌用好。”
(应受访者要求,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当前网址:/5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