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天津考研辅导班 > 1992年人气爆棚的易中天为何没能转正?离职后只说:武汉天气不好

1992年人气爆棚的易中天为何没能转正?离职后只说:武汉天气不好

天津考研辅导班 gong2022 0浏览




小编:易中天在武汉大学久久不能转正的原因到底为何?是真的因为武汉天气不好?入职武汉大学中文系教师后,易中天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十年。就在易中天开始对武汉大学灰心之时,厦门大学向易中天发来了聘书,询问他是否有意到厦大任职。就这样,在武汉大学的一推与厦门大学的一拉之下,易中天决定离职,奔赴陌生的福建,开启新的生涯。...

1992年,已在武汉大学任职十年之久的易中天,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这个与自己共度半载青春的母校,离开荆襄之地,赶赴福建,成为厦门大学中文系的一名教师。多年以后,易中天功成名就之时,他过往的这段经历再度被人发掘出来,许多人对他这样的举动表示好奇,猜测易中天之所以离开武汉大学,是因为其副教授职位久久不能转正。

而当这样的疑问被直直抛到易中天面前时,易中天却用以一句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回应了这个问题:“武汉天气不好。”

易中天在武汉大学久久不能转正的原因到底为何?是真的因为武汉天气不好?还是另有缘故?

书香门第里钻出一个知青

1947年,易中天出生于湖南一个书香门第内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自幼开始,他就饱受书卷气息的熏染,在当时已是教师的父亲教导下咿呀学语。

易中天的父亲叫易庭源,是湖南国立商学院会计统计系的学生,1944年毕业后,面对着当时战火纷飞的华夏大地,易庭源选择留校任职,以避开乱世里横飞的子弹,在学校的象牙塔里为家人求得一片避风的港湾。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四岁的易中天与他的父母

1949年,新中国成立,曾经受过无数苦难的华夏大地再次见到了曙光,国民经济渐渐恢复了生机,在国家面貌一片欣欣向荣的鼓舞下,易庭源决定投身于人民政府,并在往后的工作变动中,带着一家人辗转着从湖南来到湖北,定居于武汉,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任职多年,积累下深厚的学术履历。

就这样,从6岁起,当时还是幼童的易中天,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湖南,来到邻省湖北,就此长居于武汉,在这里成长、就学,与武汉结下难以磨灭的缘分。

得益于父亲高校教师的身份,从小开始,易中天就能享受到优于他人的教育条件,博览诸多书籍,大大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而到了求学时,易中天也没有辜负自己父亲的殷切期待,他顺利地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到了1965年时,易中天顺利毕业,成为当时人数相对稀少的高中毕业生之一。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易庭源

这时的易中天本可以好好考个大学,继续深造,但时势的变化让他的命运小小地拐了个弯,从此十年的青春,全播撒在西北边疆之中。

1965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风吹到了武汉,也吹到了易中天的心中。当时的易中天刚刚高中毕业,是一名热血青年,胸膛里怀揣着报效国家,为人民牺牲奉献的热血与激情,渴望着能找到什么工作,来好好践行自己的这番抱负。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易庭源任职多年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而就在这时,国家号召广大知识青年赶赴西北,建设祖国边疆的消息骤然传来。听到这则消息的易中天,不由自主地想起他读过的苏联小说《勇敢》,他盼望着,自己能像小说内的主人公们一样,不畏各种艰苦前往祖国边疆,在荒凉严寒的处女地上建设起属于自己的城市。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斑驳老旧的苏联小说《勇敢》

于是,在党与国家的号召下,在苏联小说的激励下,易中天怀揣着一片真诚的热血,勇敢地踏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成为上山下乡,投身荒野里那茫茫人海中的一员。

易中天这一去,就待了足足十年。

远赴千里来到新疆的易中天,被组织分配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五零团,在这天山北麓的石河子,开始了他的知青生涯。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劳动照片

西北边疆的艰苦生活,并没有让易中天——这个来自江南鱼米之乡的城市青年,怨天尤人,叫苦叫累,相反,荒野大漠与严寒的气候,反倒把他打磨成一个忍苦耐劳,性格直烈的勇敢青年,拥有板直的根骨与坦率的性情,让他有了一张直言快语的嘴。

1978年的考研

1975年,因为自己过往的学习经历,易中天幸运地迎接来人生里的第一个转机——他被调往乌鲁木齐钢铁厂子弟中学担任老师。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解放军建设新疆工业

借着这一纸调令,易中天在边疆的生活算是有了起色。在那个计划经济主导的年代里,地方工厂往往能与“有吃穿”“有保障”等美好词汇挂上钩,而归属于地方钢铁厂的学校,自然也能在工厂的庇护下,享受到与工厂职工类似的待遇。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就这样,易中天在钢铁厂子弟中学开始了自己的教书生涯,在教书的过程中,他一边向学生传授知识,一边锻炼自己的讲课能力,另一边默默学习着那些荒废许久的知识,努力充实自己,等待下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胡国瑞著作

三年后,即1978年,易中天等待的机会到来了。这一年,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生考试,易中天紧紧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刻苦用心地复习了三个月的时间,终于成功上岸,成为武汉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成为一名当时令人艳慕的高等知识分子。

易中天报考的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范围既涉及到文学,又需要联系历史,在专业门槛上有着不低的要求。幸运的是,易中天研究生导师叫胡国瑞,正是该领域的著名学者,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和唐宋诗词两个领域上有着极高的造诣。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武汉大学

名师出高徒,这句话放到胡国瑞与易中天这对师徒上也一样适用。在胡国瑞的悉心教导下,易中天很快就踏入了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开始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远离名利的古代文学。

而在传授学生知识与研究技巧外,胡国瑞也常常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学术理念传承到学生易中天身上。在胡国瑞的熏染之下,易中天对于学术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在阅读古代文学与历史书籍时,总有着属于自己的独到体会。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80年代的武汉长江大桥

充实且美好的学习生涯转瞬即逝,三年后,易中天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拿到了研究生学位证书。易中天毕业时恰巧处于1981年,此刻的中国,改革开放才刚刚起步不久,高等教育也不像现在这样井喷式爆发,有着研究生学历的人,可谓是少之又少,这时的易中天,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高端人才了。

而毕业之后的易中天,手里握着那张宝贵的研究生毕业证书,张眼四望,发现此时能适合自己才能发挥,而且自己又想去的地方其实并不多,加上此时武汉大学教师稀缺,易中天便留校任教,由学生变为老师,一起陪伴着这座母校共度十年春秋。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旧时的武汉大学

成为高校教师的易中天,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盼望着在未来的课堂上,能如同自己的恩师胡国瑞一般,用自己的生动话语,把原本枯燥的学术讲活,让知识深深扎入学生的内心。

教书与养家两难全

入职武汉大学后,易中天很快就迎来自己的授课生涯。论到当老师上课,易中天对此并不陌生。在过去那十年知青岁月里,他就曾经在钢铁厂子弟学校当过老师,但给当时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上课,他还是有些陌生的。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80年代的武汉市区

不过,易中天毕竟是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出身,又有着三年教书经验当底子,对于上课授课这件事,也慢慢熟悉起来,变得得心应手,而他在教书育人上的才华,也借着这个机会,很快展现在大众面前。

易中天授课生动且有趣,时常蹦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很快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

随着时间的流逝,易中天上课的名声也慢慢在武汉大学传开来,许多学生本来没有选修他的课,却因为被他那有滋有味的话语吸引,主动来到他的课堂上听课。不久之后,一座难求,课堂爆满,就成了易中天课程最形象的写照,也是对易中天授课最好的称赞。

但在易中天的课堂一片火红的背面,却是他窘迫的生活与极低的待遇。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易中天

虽然此时的易中天已经当上了高校教师,入了编制,吃起了公家饭,端起了铁饭碗,比起那些地里刨食的农民,或是此后将迎来下岗浪潮的工人们,他的境况要好得太多。

但易中天毕竟是一名文科教师,文科的工资本来就比理工科的少,再加上这时国家经济仍不繁荣,对高校科研的重视程度不高,易中天这名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小小讲师,能拿到手的工资就更低了,和市面上那些快速致富的老板们比起来,易中天的收入显然是穷得可怜。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易中天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而在微薄的工资外,易中天还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他还有一家人需要养活。在沉重的现实压力下,易中天开始想尽各种办法,开源节流,省出更多的钱给家里用。

为了省钱,易中天狠下了心,把自己多年的烟瘾戒掉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节省下一笔买烟钱。

可单单戒烟还不够,还不足以支撑他一家子的生活。在一番仔细地思考后,易中天发现,住宿的花费是开支的大头,必须更进一步节流。于是,易中天搬出了宽敞的教师公寓,租住了一间仅仅30平方米的小房子。

30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需要摆放易中天如山海般浩多的书籍,以及生活必备的各类家具设备,因此,剩下来的能容纳人活动的空间极小,迫不得已之下,易中天只能将自己的女儿送到自己的父母家中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请他们代为照顾,而自己,就勉强在这种窘迫环境中生活下来。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易中天的女儿易海贝

一个高校教师,在那个时代可以被归为高等知识分子的人才,竟然沦落到连养家糊口都勉强的地步,着实令人惋惜。

厦大伸来了橄榄枝

入职武汉大学中文系教师后,易中天在这个位子上一坐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易中天的课仍旧火红,在武汉大学可以称得上是人气爆棚,但在他的职称升迁之旅,却是困难重重。

时至21世纪初,多数高校对于“副教授”“教授”这样的职称分配,都有着固定的名额,每个位子上都占着一个人,只有满足了相应的条件,讲师才有可能升到副教授,副教授才能升到教授。而在这些相应条件里面,论文的发表量,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项,而堪称上课能手的易中天,在论文发表上这条道路上,显然走得很艰难。

从1981年入职武汉大学到1992年离职,易中天总共发表了8篇期刊论文,其中7篇都是在1987年及之后才发表。论文数量的匮乏,高校内惯有的论资排辈,家庭经济上的窘迫处境,这林林总总的一切,都让易中天的职称晋升道路变得异常艰难。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易中天的部分论文发表状况

1988年,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因教学改革过于超前而被突然免职,武汉大学领导层也随着发生剧烈变动。刘道玉原本很是欣赏易中天这个善于授课的人才,但此刻刘道玉突然离职,却让易中天失去了一个欣赏自己的上级,他在武汉大学的日子,过得越发艰难。

易中天在武汉大学任职了多年,一直都只有一个讲师的职称,难以升为副教授,唯有等到他快要离职武汉大学,上面才姗姗来迟地给他发来一个副教授的职称。可到了这时,易中天对于这个耗费他13年青春的高校,已经有了另外的感观,他心生厌倦,决意离开。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武汉大学的老校长——刘道玉

就在易中天开始对武汉大学灰心之时,厦门大学向易中天发来了聘书,询问他是否有意到厦大任职。厦门正处在东南海岸线上,是当时的有名的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上富有活力与潜力,而坐落在厦门岛上的厦门大学,也借此沾了光,经济条件不错,更愿意为招揽人才开出优厚条件。

就这样,在武汉大学的一推与厦门大学的一拉之下,易中天决定离职,奔赴陌生的福建,开启新的生涯。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厦门大学

在进入厦门大学后,易中天逐渐得到校方的重视,成功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并于2005年,借着百家讲坛的机会,一跃成名,成为当时中国历史科普领域的领头人。

回首过往,他与武汉大学之间牵扯难分的纠葛,难以用简单的言语来描述。因此,当易中天成名之后,再次被主持人问起离开武汉大学的内因时,他只能回答道:“武汉的天气太恶劣,没有躲的地方,无法忍受。”而掩盖在易中天看似淡然的话语下的,是他在武汉大学十年里的艰难辛酸。

在经历了那次访谈之后,易中天又继续着自己的历史科普事业,渐渐远离了原本被多数人视为正轨的学术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学界对其的争论与日俱增,大众对于其历史科普的喜爱也一涨再涨。

厦门大学中文系考研

易中天成名后别人为其画的漫画像

这名文学硕士出身,一度钻研于文学与美学领域的学者,就这样在历史学界的众多非议中,在历史——这个非其本职的领域,走出一条科普新路,金钱与名气也随之滚滚而来。而他,也就此永远地告别了那段在武汉大学艰辛而贫穷的生活,告别那段令他艰苦难受的日子。

结语

易中天在武汉大学的艰辛十年,实质上也是那个年代里,中国众多高等知识分子的缩影。在那个贫穷而枯燥的岁月里,在经济压力的逼迫下,有人移民美国,有人摆摊卖鸡蛋,更有人仍旧选择忍饥挨饿,艰难度日,等待重新报效国家的机会。

而在这茫茫人海中,也有如易中天这样的人,趟出来一条文科学者致富的新路,并在无形中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学术融入世俗大众,让原本平淡的历史研究增添几分活力,也为人民的历史感知多出几分色彩。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磨难,碰见诸多纠葛,可但当岁月流逝,容貌苍老后,我们才会惊讶地发现,昔日恩怨总会随着时间流逝,唯有那些留在人民中,为人民欣悦接受的,才能鲜活地跃动着,显露出勃勃生机。

本文关键词:易中天 | 武汉大学 | 武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