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所高校组团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
小编:”说起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行政人员不假思索地说了这些。因为这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建,还有像山东大学、兰州大学这些一流高校的支援。在学生培养方式上,青海师范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1+2+1”的本科生联合培养机制,与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建立了“1+1+2”的本科生联合培养机制,在以往联合培养的基础上,每年可选送135名优秀本科生和30余名硕士研究生赴各对口支援学校相应专业学习。...
教育对口支援是什么?青海师范大学的校园里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是校长史培军24小时的工作;是让偏远山区的学生看到了更广阔的天空;是更加忙碌更加充实;是不断提升的知名度、美誉度……不管是大学行政人员、一线教师,还是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说起对口支援,无不竖起大拇指点赞。
“对口援青”是党中央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对青海师范大学进行全方位、高水平、持续性的指导和帮助。
教授心中的对口支援——忙
初见刘峰贵教授,他正在筹备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说话利落干脆,把每件事情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听到记者要来采访,他摆了摆手说:“可能最近都没有时间啊,高层论坛马上开幕了,每天的事情排得满满当当。”
53岁的刘峰贵是青海省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对口支援——忙!”刘峰贵将这两个词放在了一起。为什么忙?“以前,学校没有那么多的科研项目,更没有像现在一样多的高层次的项目,所以总感觉时间很多。现在总感觉时间不够用青海师范大学考研专业,想做的、要做的事情太多!”刘峰贵形象地将如今的对口支援工作说成“2.0版本”。
在“2.0版本”的“史册”上,2018年10月26日这一天是值得铭记的。“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正式挂牌成立,第一批13个团队入驻高科院,实现了学校打造“智库、学术平台、人才高地”三位一体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历史性突破。
研究院汇聚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4个对口支援高校,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5个院所,青海省内高校及青海省7个厅局的力量,搭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发展平台。研究院成立后,学校依托研究院主动参与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工作,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授牌为“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青海基地”,主持和参与15项科考重大课题,获批科研专项经费约8000万元。
“你知道我们‘3.0版本’的计划吗?那就是要走上世界、走向国际舞台。”刘峰贵和北京师范大学老师们一起推出了一门名为“青藏高原”的精品课程。“从准备到录制到发布,经历了8个月。现在一些国外的大学也关注了我们的精品课。‘3.0版本’青海师范大学考研专业,我们想把这门精品课用英文讲出来,让全世界了解青藏高原,了解世界屋脊上的青海高校。”刘峰贵说,自己正在为这项工作做准备。
行政人员心中的对口支援——敬
“感激、感动,深深的敬意。”说起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行政人员不假思索地说了这些。
“对口支援是实实在在的融合,是不分你我的帮助和扶持,是兄弟般的情义,一生的情怀。”青海师范大学对口援助办公室副主任肖延军这样说。
从事了多年办公室工作的他说起对口支援,有点不知道从何说起:“太多太多想说的。我们看到历任校领导的敬业精神,一心一意扑在学校发展事业上;我们看到了学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国内、省内一流学科数量不断增加……”
对口支援架起了青海师范大学与一流名校的友谊之桥、发展之桥、合作之桥,引领青海师大站上了历史新方位,实现了发展新跨越。
2018年7月,在教育部教育援青工作会议上,青海省人民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正式签署省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共建青海师范大学,形成了以北京师范大学为龙头的4所高校组团式对口支援帮扶新格局,构建了省校共建新模式青海师范大学考研专业,为推动青海师范大学快速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学生心中的对口支援——梦
薛婷来自江苏省,是青海师范大学刚刚录取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在考研之前,我做了详细的功课,首选了青海师范大学。因为这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建,还有像山东大学、兰州大学这些一流高校的支援。再加上青海独特的自然风景青海师范大学考研专业,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来青海了。”薛婷说。
为全面提高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青海师范大学柔性引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14名教授为“千人计划”“高端创新创业人才”;35名专家教授受聘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54名教授受聘青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5名专家教授担任青海师范大学相关学院院长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成为助推学校全面发展的新动力。
在学生李力心中,有朵希望之花等待着明年盛开。“我是学师范的,本科毕业后想考研。我们学校和北京师范大学是‘手拉手学校’,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继续深造。”李力的梦想不是空想,他知道在对口支援的政策之下。只要努力,就有机会实现梦想。
在学生培养方式上,青海师范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1+2+1”的本科生联合培养机制,与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建立了“1+1+2”的本科生联合培养机制,在以往联合培养的基础上,每年可选送135名优秀本科生和30余名硕士研究生赴各对口支援学校相应专业学习。
2018年以来,青海师范大学与4所对口支援高校联合申报了博士专项指标,对口支援联合培养人才取得新成效。各支援高校依托对口支援单列指标,招收学校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截至目前,学校在职攻读对口支援高校博士学位教师共136名,极大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和学历结构。
正如青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毛学荣所言,高校对口援助工作,充分彰显了各援助高校带头践行建设教育强国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体现了对口支援帮扶青海师范大学共同发展的高风亮节和无私大爱,树立了一流高校帮扶西部地区兄弟院校实现跨越发展的优秀标杆和光辉典范。各高校以务实高效的援助机制、真帮实助的援助举措,共同书写了助推青海高等教育升档加速的“奋进之笔”,引领青海师大站上了历史新方位,实现了发展新跨越。
(本报记者 万玛加 本报通讯员 莫 青)
当前网址:/6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