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大的问题|七夕回信
小编:于是选了一封问「是否应该脱产考研」的信来回复。换言之,眼下,我想考研继续读书这件事,比我是否能自己养活自己,对我来说更重要。要找到「是否要脱产考研」这个问题的答案,你需要先问一问自己,考研是为了什么。你可以留意,此处我写的是「继续读书」,而不是「考研」,因为考研只是继续读书的一个途径,而非唯一途径。不知道你想过没有,除了「考研」,也可以「申请」。...
这有提升幸福感的一切
今日七夕,雅君解忧信箱又开张了。
如果要应景的话,似乎应该选一封关于爱情困扰的信来回复。
但我看到博主@游识猷 的这条微博:
她说「中国传统里七夕是干啥的呢?除了求姻缘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乞巧”啊考研相关问题,就是女性祈祷能获得偶像那样高超的工作力和先进的生产力。」
让我觉得回复一封关于事业发展困扰的信也不错。
于是选了一封问「是否应该脱产考研」的信来回复。
你可能没有要不要考研的烦恼,但你可能会想,「我要不要换一份工作/换一个地方生活/换一个人爱?」
我觉得这些问题对应的都是「我要如何做一个对我生活有较大影响的决策」。
我今天的回复来信里就会聊到这部分。
雅君:
我一直有读研的想法。一方面是由于,本科读的并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尽管如此,我也一直说服自己要努力完成学业,不要以不感兴趣为借口偷懒或者虚度时光。后来,我渐渐学了进去,也喜欢上了专业里的一些东西,比如英美文学。另一方面,我喜欢读书带给我的氛围,我喜欢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当下使我十分愉快。而读研,是我想到的能专注于探索知识的道路。
然而,毕业的时候我并没有考研,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读什么,也不想继续在本专业上走下去。索性我就就业了。
这几年来,阴差阳错间我接触了法律行业,我发现自己并不排斥,甚至有探索下去的欲望,去年我在职备考法考,顺利通过了,这让我有了些信心。于是,今年我计划考研,结合自己的本科专业英语,想要学习国际法学。
这是一个对我来说十分高的目标,不仅在于现在的大环境,更在于我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思来想去,我决定脱产。
半年的时间,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过去的经验和直觉告诉我,这样的拉锯战最难的不是如何去规划,如何去掌握知识、如何将考点背得滚瓜烂熟,而是如何与自己作斗争,如何平稳心理,如何在焦虑的情绪中找到一条顺利前进的路。
这是我最恐惧的事,也是最让我想退却的事——我怕心态崩溃。
今天一个同事说,她绝不会这样做,因为人总要先保障自己活下来,所以工作是不能丢的。
我心里十分赞同,因为这正是我日后可能心态崩的隐患。我没有与她再探讨下去。可是若是回到那个时刻,我会问她,这取决于你怎么定义“活着”。
在自己的所求面前,是否能经济独立在我心中,是次要的。换言之,眼下,我想考研继续读书这件事,比我是否能自己养活自己,对我来说更重要。我不介意花掉我攒下来的钱,甚至,迫不得已时,向父母伸手。然而,我很难说清“向父母伸手”这样的做法是否会在之后带给我想象不到的压力和愧疚,以至于最后淹没了、冲垮了我备考的心情。
不脱产,考上的几率十分小。然而脱产,又避免不了我所设想的种种心态崩溃。
我不知道在职考会花费多少年才能考上,我总觉得自己没有时间了。而脱产考,对我来说,真的就相对“好”吗?我无法确认。
而另一个问题是,在这期间,我又要如何排除外界的干扰(包括朋友和亲人),做到专注和一心?
我的困惑十分杂乱,似乎还有些矛盾和逻辑不通。
FROM LIN
TO LIN:
尼采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我们做事之所以会犹豫不决,是因为没想清楚到底为什么要做。
要找到「是否要脱产考研」这个问题的答案,你需要先问一问自己,考研是为了什么。
来信中,你说,「读研,是我想到的能专注于探索知识的道路」,我揣测,你是因为喜欢学术,所以想要继续读研。
但如果想走学术这条路,走到研究生还远远不够,你还需要读博,发论文,才有可能找到学术相关工作,比如去高校当老师,或者在某机构做研究员之类的。
但这条路前期投入大(不仅是钱,还有时间考研相关问题,还有心理压力),你得到回报中,如果单看金钱,未必高过你现在工作(因为你没有说你现在工作具体是什么,只说在法律行业,我暂猜是律师)。
当然,还会有精神回报,但这块就十分取决于你的自我感知。我前两天看到一篇劝人思考清楚再决定是否读博的文章,供你参考。
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愿意为了获得这份求知的快乐,付出什么代价?
上面这句话里还有个隐含前提是考研相关问题,你能够在读研中获得求知的快乐。
但这也是不确定的。学校的师资力量、老师的负责程度、你对课程的感兴趣程度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它。
我和人在法律圈朋友R聊到你的这封来信,R给了一个建议,我觉得很好——
她说,「可以多跟那种『已经到达你心目中终点』的人聊聊,能了解很多冷暖自知」。
你如果想把这句话付诸行动,就势必需要你思考「我在事业上的榜样是谁?」甚至扩展到「谁的生活,最接近我理想生活的状态?」换言之「你的理想生活由何构成?」
因为事业最终是服务于人生的。
在这一步思考中,如果你明确了「内心所求」考研相关问题,并且发现「继续读书」是你实现人生所求的必经之路,那么你犹豫的程度就会下降一些。
如果你发现,内心所求,也未必需要读书来完成。那也很好,你就从现有的假问题中解放了出来,可以面对更重要的真问题。
你可以留意,此处我写的是「继续读书」,而不是「考研」,因为考研只是继续读书的一个途径,而非唯一途径。
不知道你想过没有,除了「考研」,也可以「申请」。
很多人想到申请,想到的是出国留学。但其实国内有一些法学项目,是可以走申请这条路的。
比如,据我所知,中国政法大学的中欧法学院有一个「欧洲—国际法硕士」,它授课是在国内,对申请人的要求是要么获得法学学位,要么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后一项你是满足的。其他条件就和申请国外学校一样,要语言成绩、简历、英文推荐信那些。
因为你英文不错,我估计你准备申请所需时间甚短,不必脱产,就可以搞定。你原先焦虑的脱产考研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不过,这个项目偏向于应用而非学术。如果你想走学术,它未必那么契合,我说它也只是给你提供一个思路。
我真正想说的是,你先多了解信息,尽可能增加自己手头的选项。然后你再去检验哪些选项为真,换句话说,是你能选的。
比如,可能有个项目,申请难度、所学内容对你都很合适,但这个项目要求申请人本科是法学专业,那么它再好,也与你无关。
另外,你在来信中,多次提到「向父母伸手」,可能带给你的压力和愧疚。
我觉得现阶段它还是一个你「想象中的问题」,而非真问题。
所谓想象中的问题指的是,它目前没有发生,也没什么迹象表明它未来有大概率会发生,但你已经开始担心。
有这个时间在想象的问题中打转,不如主动和父母沟通,了解真问题是什么。
比如,你可以问父母,如果你有事业安排上的变动,有一段时间没有收入,需要他们资助,对他们而言,资助你多少钱,以及资助多久,是他们愿意承受的。
在拿到父母的回答之后,你也可以思考,你能接受自己从父母那里拿多少钱,用多久去完成事业转轨。
你可以取两个答案的下限,结合你自己的积蓄,给自己的追梦计划设立一个金钱+时间的预算。
而你如果觉得「向父母伸手」让你特别忍受,你也可以不花父母的钱,只用自己的钱。
如果你有要好到可以借钱的朋友,找友人帮忙也是一个办法。
你是有很多办法的。重点是,你不必把求助父母友人看得那么严重。你说你的需求,如果对方不愿意,对方可以拒绝你。用执中那句话来说,就是「敢提要求,能被拒绝」。
最后总结一下你的问题:
「我想要求知的快乐-考研—在职考不上-辞职考研-养活不了自己-朝父母要钱-压力大、心态崩」是你想法的推导链。
然而这个链条中的每一环和下一环之间都不存在必然联系。
你多对它做审视和敲打,你会发现,每一环都可能脱落,最后这个链条甚至是可以完全被拆掉的。
你所恐惧担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消失。(当然,同时也会有新问题出来。)
此处又要放R一针见血的话:「我们做决策时最大的问题往往是——调查太少,瞎琢磨太多」。
总之,你可以先思考自己所求到底是什么,多汇集信息(不管是找事业榜样咨询成长路径,还是询问父母、友人对借钱给自己的态度,还是查求学的途径,都属于这一步),尽可能扩大选项池,明确选项后,再针对选项把自己所需要做的事情列出来,去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而微的问题,而不是在头脑中和情绪打架。
另外,你一年在职复习过法考,让我对你的专注力、学习力很有信心。
我相信,当你脑中有了更为清晰的目标,你是有行动力去好好执行的。
祝顺利。
From 雅君
雅君解忧邮箱持续开放中,如果有问题正在困扰你,你想问问我,听听我的想法。
欢迎在后台留言,或者发邮件到邮箱yakicreator@foxmail.com.
提问代表你接受:你的提问可能会发在我的公号上,未来也有可能会出版。如果你希望来信里的部分内容能做保密(也就是只有收信的我知道,不公开给其他人),你在提问里告诉我在公开时,具体要删掉哪些信息就行,我会遵守哒。(上面这段声明有受到李松蔚老师的启发。)
另外,每一封来信我都会看,但不是都会回复,因为有些问题我也回答不了,我会选我能答的答。这个你需要有心理预期。
最后,期待你的来信,让我们在文字里相互探望。
1.想入手肉班长午餐肉可以点这篇去领券2.想听雅君FM最新期播客,戳
当前网址:/7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