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天津考研培训班 > 考研牛市中国大学生应该选择读研三大原因(中国考研名校)

考研牛市中国大学生应该选择读研三大原因(中国考研名校)

天津考研培训班 gong2022 0浏览




小编: 2010年考研已经拉开战幕,且火药味十足。近年来,研究生入学考试依然是我国最大的考试之一,虽然报考人数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热归热,说归...


2010年考研已经拉开战幕,且火药味十足。近年来,研究生入学考试依然是我国最大的考试之一,虽然报考人数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热归热,说归说,在考研潮流面前,同学们虽然心动,但却少有行动。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应该随潮流而动?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考研还是工作?选择是痛苦的,但犹豫和徘徊却是要不得的,因为时间不等人,机会不再有。

其实这个选择很简单,那就是选择:考研。为什么?请接着往下看!

一、顺应时代潮流

(一)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大家都知道教育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各国纷纷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举措。而在我国,能否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请大家注意上面关于我国人才战略的表述,那是从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中摘录的,其中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层次性,即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性人才处于人才培养的顶端,属于真正的天之骄子。大学生朋友们,经过了四年的本科教育,你已经是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了,但你离拔尖创新型人才还有一步之遥,虽然它触手可及。

也许你会说,本科生也是人才,不一定就比硕士生差。没错,但你别忘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有区别的。本科生注重的是对每个专业的基础教育,而研究生则更侧重于专业教育,让你能在某一个领域里面走的更远、看的更清,更进一步感受到专业的魅力,进而更易出成果。你是希望自己在专业的殿堂外摸爬滚打呢,还是希望能进入殿堂而一览内部的精彩呢?

面对这样的形势,朋友们,你不心动吗?你不想再往前走一步吗?你不愿意顺应时代的潮流吗?

(二)占领教育体系的高端

中国的教育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指专科、本科、研究生等高等学历层次的教育。1981年起中国实行学位制度,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硕士,也就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生在教育体系中位于十分重要的环节,是一个制高点,而且它也是迈向最高学位——博士的必由之路。

另外,硕士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决定了它还具备十分灵活的特性。当你拥有了硕士学位,那么你上可以读博士,往更高的层次发展,下可以比本科生具备更开阔的视野,并且在就业等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

,可以让你游刃有余。

同学们,你说你是要往上走呢?还是要安于现状呢?

(三)顺应社会分工的需要

自从工业化时代以来,社会分工就越来越细,发展到今天其细腻程度大家都有目共睹。所以,企事业单位的岗位越来越细,大学的专业也越来越多。但因为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就是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所以本科专业虽然越来越多,但相对而言还是较为笼统,不能够进一步深入到专业内部。这一点与社会分工的细密是有冲突的,会让你在工作时发现自己对某一专业似懂非懂,难以深入,搞到最后还要努力去钻研,但它花费的时间可能会更多,因为无人引领,你大部分时间处于自学的状态。如果你考研了,虽然我们花费了两三年的时间,但因为有老师的手把手教育,有同学们在一起互相的切磋,那么这两三年的时间所产生的效果必然会高出你自学时的数倍。两相比较,你觉得哪一种更划算呢?

(四)赶上研究生扩招的班车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单位虽然超编严重,但高层次人才却严重缺失。社会对毕业研究生的需求总体上仍属供不应求。我国目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总数为6,07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7%,与发达国家经济起飞时所需专业技术人才比例7%的标准相比,眼下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约三千万人。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研究生招生和教育力度,招生人数和录取人数均以较大幅度递增,招生单位数量、招生和报名人数均创历史新高,而录取率也呈总体上升之势,这与我国自1999年开始的研究生扩招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在扩招政策背景下,各招生单位都逐年加大了研究生招生规模,研究生教育迎来发展的辉煌时期。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正好赶上了这个好时候,正好搭上了政策的顺风车,跟紧它我们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增,跟紧它我们就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抱负。面对此千载难逢的机遇,同学们,你的选择还那么难吗?

附:历年报考和录取形势

1、2001——2008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





年份

本文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