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天津考研机构 > 2021-2022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经验_模拟(2021-2022学年是什么意思)

2021-2022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经验_模拟(2021-2022学年是什么意思)

天津考研机构 gong2022 0浏览




小编:

政治:



参考资料: 黄皮书系列+公众号、 1000题,肖4肖8, 模拟卷



考研zz的学习其实没啥好讲的,这么多年的市场淘汰其实早把最优秀的老师们选...



政治:

参考资料: 黄皮书系列+公众号、 1000题,肖4肖8, 模拟卷

考研zz的学习其实没啥好讲的,这么多年的市场淘汰其实早把最优秀的老师们选出来了,跟就完事儿咯。涛涛、肖神、 这几个团队都很不错,而且有课程、课本、习题集、模拟卷、押题、时政的完整体系。其实跟紧其中任意一个,全程听指挥,哪个时间点干啥都做到位,最后的成绩都会挺理想的。如果还想提高的话可以把这几个人的模拟卷的选择题都做了。如果考名校的话,客观题应该要做到每次模拟扣10分以内。背诵部分不需要着急,最后一个月完全来得及。关于背诵材料的选择,我是倾向于小黄书20题的。首先我两次考下来都觉得押的挺准,其次小黄书的系统性比肖4强太多了,但其实真正要记忆的内容也不会比肖4多很多。zz背诵还是要坚持理解至上,除了特定的说法(引用重要讲话之类的)和固定搭配的词汇,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去串联关键词。主观题练习不用全部写下来,在卡时间模拟政治考的时候练习几次就行。平时练习写提纲,找对应的知识点,学习下答案的答题思路。

我想说下错题的利用。zz学习上,除了看课程之外,占用我时间最多的事情就是错题整理。错题按来源分为习题册上的和模拟卷上的,前者可以直接在习题册上做笔记,后者最好整理到一个本子上或者用手机拍照做成一个电子文档,这非常有利于考前翻阅,也有利于把一个知识点的错题整理到一块儿。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照题目内容分,常考的重点内容和问法是需要记录的,但那种偏的、怪的、需要特殊知识储备的,比如今年政治第一题《反杜林论》这样的题目,就可以放弃不加入错题本。因为这样得不偿失,考研复习时间是有限的。

最后强调,政治是一门求稳的学科而不是拉分的学科,所以不要花太多精力,也不要跟什么小众的老师用小众的教材另辟蹊径。

英语:

参考资料:历年真题,张剑模拟卷

考研英语其实只考察阅读能力,作文其实真不会写的话考前背背模板,花一点点时间也能拿个15+的分。英语的性质和政治一样,是个求稳的科目而不是拉分的科目。我英语基础好,所以基本上没有专门的准备考研英语。没啥经验给大家讲。就是英语单词要背熟,但不要纠结怪词和不常见的一词多义,因为阅读差一个词绝大多数也是能读懂的。还有就是有些题型比如完形填空和新题型都是有解题套路的,可以跟一个市面上有名的老师学一学。一战过了一遍真题二战就没再做真题了,11月起我每周做一份模拟卷,主要是掌握考试节奏控制时间。还有就是集训营里包括了十几次作文的面批,有一定的 助。

总之,还是强调政治和英语都是求稳的学科,没必要钻进去,差不多达到你目标院校的平均水平就行。人大的话75左右还是需要的,80+很多。

数学:

参考资料:《139数学》、王式安高数复习全书、 线代概率全书+练习册、方浩蓝皮书、合工大模拟卷、汤加凤8套卷、杨超8套卷、方浩押题卷

数学我觉得是考研四门科目里面性价比最高的学科,主要有这几个原因:首先,课程体系成熟,网课、练习题、模拟卷资源非常丰富。第二,出卷风格稳定。这两点意味着数学比专业课提升要容易的多,而且最后发挥更稳定。第三,容易拉分,政治和英语拉分也就是几分之间,数学往往一科就能拉数十分。

我的数学学习大致是这样的,杨超老师打基础,上强化课。方浩老师的强化课提高计算速度和补充一些题型的快速解法。杨超老师的139系列非常推荐,但是我到手时已经是11月了,没来得及做。方浩老师的强化课适合基础好的小伙伴看,真题至少能打120+再来看会比较有效果。方浩老师鸽了很久的蓝皮书今年应该也会上,我是用课件学的,蓝皮书应该会更系统。这两位老师是以前的同事,体系是相通的,可以互相配合。

数学学习我不算高手,一直是被我女票碾压的水平。但是从菜狗到至少不拉后腿,我有这么几个经验:首先,数学也是一个很依赖框架的学科,考研真题里偏题怪题屈指可数,大部分题目都是常规题可以被分解成数个常规题的综合题。所以框架的作用在于你每看到一个题目,就能够将它与基础题型相对应。第二,考研数学的重点在于计算速度,100分到130分之间如果无法提升,基本是计算速度的问题。这里主要是方法的熟练度,比如看到某种极限要立刻反应出要变形,看到三角函数要立刻联想其周期性对称性等。用杨超老师的话说:要形成肌肉记忆。而且考研题不会设置很大的计算量,如果你遇到了一般是用错了方法。第三,写好过程很重要,一个好的解题过程不仅仅说明你思路清晰,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回头检查,尤其复杂的计算中不要跳步,一步步写能大大提高正确率。第四,老生常谈的总结错题,而且要分析清楚原因,是因为粗心错的还是因为知识点掌握不牢靠还是这是一种新方法。做模拟卷对答案不要只对结果,一定要把参考答案的过程看一看,有可能答案用的方法会简便。我每做一张模拟卷都会那一张便利贴,总结这份模拟卷错误的地方和错误的原因,方便考前翻看。考前就不需要看那些粗心大意的错误,重点看知识点相关的错误。

数学学习是一方面,数学备考可能比数学学习还重要。我主要有这么两个经验,一是数学一定要每天坚持做题。每天两小时以上的数学题目能快速培养做题速度和做题手感,而一旦中断可能手感就找不回来了。这听着有点玄学不过确实是我的切身体会。我一战时做题量就严重不足。今年我从10月份开始就以一天模拟卷一天习题册的节奏在做题。模拟卷要严格控制时间,买专门的答题纸练习效果更好。习题册挑自己薄弱的章节针对性练习。第二是19年人大经院状元刘梦圆师姐分享的一个方法,我觉得受益匪浅。就是每次考试前都做一些题目热身,对我来说,数学是要进入状态的,提前做几道难度一般的题热身有利于考试发挥。我在今年数学考试前,6点就起床了,最后看了几眼我做的笔记,就拿19年的真题把选填做完了,再上考场进入状态就更快,也能稳定情绪。

数学的考场发挥也很重要,第一是一定要冷静,不要上头,果断的跳过难题先把该拿的分拿到。这样首先是心态会好很多,不至于难题被卡死了后面时间还不够,然后心态崩溃该拿分的题也溃不成军。其次是有利于掌握好时间的分配。我认为应该快速的把一张卷子上能拿下的分数先拿到手,再检查一遍,确保没有低级错误,再回头去攻克难题。今年我的时间分配大概是前两小时把能做的都做了,

不能做的简单思考跳过。半个小时把已经写了的卷子检查了一遍,最后半小时做剩下的三小问。最后成绩出来还算理想。

总之,数学是拉分利器,性价比之王,值得你花最多的功夫备考。但数学备考也不是刷刷刷,要贯彻马哲认识论的观点,在实践中学习总结,然后再运用到实践中去。

专业课:

参考书

850理论经济学综合(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各 50 分)

《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必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高鸿业主编

《财政学》(必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邓子基主编

《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陈共主编

《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必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胡庆康主编

《金融学》(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黄达主编

7月-9月

专业课书过两遍。第一遍重点在于理解,一定要仔细看。

第二遍看书,查漏补缺,加深印象。

9月-12月

背书开始,学会方法,反复记忆,穿插真题练习。

关键

1.反复看书,理解核心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培养题感,通过真题、专业课资料或者自己给自己出题来训练题感。

3.反复记忆,形成脑中浮现知识点、知识面、知识群的效果。

笔记

可以整理自己的知识框架,可以买专业课笔记资料。不要花过多的时间来做笔记,没时间。

计划

确定目标后,制定好自己的计划,包括长期阶段性规划和每日计划。

准备一个计划本,写下自己每日要完成的任务。任务完成后划掉每一项,提升自己的成就感,也可以给自己适当的奖励,同时方便及时复核自己的学习状况。

效率

学习时间长短不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高效完成学习任务,时刻关注学习质量。

心态

不妄自菲薄,坚定方向,相信自己,遇到困难不退缩,时刻保持乐观!

自我

适当休息,保持自己的节奏!任何方法都是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调整心态

其实我时间规划做的特别差,十二月才结束。而且总是完不成每周的计划。但我心态调整的比较快,很少让自己陷入焦虑。主要有三个法宝,首先,“清零”。没完成的计划会成为很沉重的负担,这种负担天天压着心态会很容易崩溃。其实用沉默成本的思想去解决这个问题,没当我觉得事情可能无法按原来的计划完成了的时候,我就重新制定计划,把优先级低的任务放弃。比如之前暑假我每天看一篇英语杂志文章打算坚持到考前,后来九月发现计划完不成了,我就果断放弃了这一安排。这或许就是“逃避可耻但有用”吧。第二,安排放松时间,放松一方面是解压,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激励。小放松,比如看完这部分就去泡杯咖啡、打局王者,做做运动,就相当于课间休息了。大放松,比如出去吃饭看电影,也是可以以周为单位安排的,也可以在某次模拟考之后。注意休息,学累了就趴会儿,不要强挺着,要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三,时刻提醒自己考研结果是个概率问题,努力学习的目的是增加概率。而不是说真有那么个点,跨过去了就一定能考上。再厉害的高手也会失手,考研是场综合比赛,最后结果受很多因素影响。只要付出的努力能够增加成功概率,并且这个增加的额度的期望效用高于备考的所有成本,那么努力就是值得的。不要患得患失,沉着冷静的面对。

来源公众号: 北京考研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关键词: